兰溪故事|没想到,明朝时赤溪街道就出过一个大慈善家

域名号子1年前兰溪故事103

   据《兰溪市志》所记,宋政和年间,今赤溪街道俞家村俞氏先祖俞次契,原官居太常博士,于政和四年谪降兰溪为知县。俞次契第六代孙俞思辟,乃兰溪古代一大慈善家。


   据《赤溪街道志》记载:“明正统四年,天下大旱,庄稼绝收,饥民以草根树皮充饥,姓俞村人俞思辟出粟2220石账饥,活人无数。”此事当时名噪一时,众多朝庭大员、社会名流纷纷撰文点赞。兰溪渡渎人章懋,人称枫山先生,明弘治十四年,官居南京国子监祭酒。时章懋是这样评价俞思辟的:“次契六世孙讳思辟, 思济其美,义行于乡而闻于朝,英庙以义名,旌之荣其身。”他称赞俞思辟这一义举是“填实京师,勒名金陵矣!”邑人邵屺,时官居明南京左都御史,他撰文赞曰:“望之凛然,感之可爱。见事如神,乐施不怠。礼度雍容,言论超迈。一扩无余,百世永赖。”

010.jpg


   2220石粮食在当时而言的确是一笔巨大 数字,连明正统皇帝都惊动了,于是下诏《旌浙江金华府兰溪县义民俞思辟》(相当于今天的颁奖词)。皇帝诏曰:“书家施仁,养民为首,黎庶全生,足食为先,乃值凶荒之岁,正朕疾痛之时,兹尔俞思辟有出粟二千二百二十石,以助账济,有司以闻,朕用嘉之。今特遣行人司范奇赍勒论尔之劳,赐之羊酒花采,旌为义民, 仍免本户杂泛、差役,允导忠厚,表励乡俗,用副褒嘉之意。钦哉故敕。大明正统四年七月十三日下。”为感谢皇恩,俞氏村民在村北特建义门厅以荣身。


   皇帝下诏表彰后,俞思辟更热衷于慈善事业。明景泰三年复上粮五百石助饷,为此授七品散官,冠带荣身。据俞氏家谱《东溪桥记》所记:东溪桥(今章士线公路 桥)原是木桥,思辟率诸兄弟思雅、思崇、思润、思链、思璋等于明正统年间各捐白金五十两,命石工叶世传等凿石新造三拱石桥。宏治二年又被洪水泛坏,予兄弟辈于西边另建一小桥计银四十两。至嘉靖年间,子侄各捐银十两购得青石长桥面一十六块布于三拱石桥之上。可见当时用心之勤,费财费力之繁矣!慈善事业能做到 薪火相传,确实难能可贵。


   俞思辟的慈善义举影响着俞氏家族一代又代,清咸丰年间,俞氏族人又纷纷慷慨解囊重修东溪桥,至今刻有修桥碑文的石碑和石亭依然完好地屹立在东溪桥旁,与千年古樟相映成趣。近代教育家俞瑞鹤,抗战胜利后,为了创办兰溪第一所完全中学———辅仁中学,筚路蓝缕,历尽艰辛,不但捐出自己所有积蓄,还捐出良田500亩 ,为兰溪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现如今,义门厅早已于明宏治年间毁于火灾,如今只剩废墟一片,但先祖的宅心仁厚、乐于助人已成俞家村的民俗民风。



   作者:俞晋升

   编辑:何丽萍


标签: 兰溪故事

相关文章

兰溪老故事一金华江上的竹筏

兰溪老故事一金华江上的竹筏

年纪大的人都看到过兰江边的竹排和竹筏。但现在己无踪影。竹排和竹筏是两个概念。竹排是卖毛竹的,一般成串漂运而来。而竹筏是一种古老的运载工具,它是运货的。相当于一个小船。竹筏来自金华江上游的永康江,武义江...

兰溪老故事一城墙和后官塘

兰溪老故事一城墙和后官塘

兰溪老故事一城墙和后官塘 七十岁以上的兰溪城里人都看到过后官塘。八十岁以上的看到过东、北、南的老城墙。这些东西已经消失六十年以上了。现在的年轻人想象不出后官塘是什么样子。有必要讲一讲后官塘的...

非遗传说|兰溪民间故事《兰花女传说》

非遗传说|兰溪民间故事《兰花女传说》

非遗传说|兰溪民间故事《兰花女传说》 兰溪邑以溪名,溪以兰名。兰江两岸十里兰花,满山滴翠,自唐代建县起一千多年以来,兰溪百姓就有养兰的习俗。1999年,兰溪被授予“中国兰花之乡”称号。从20...

发表评论    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